發揚儲委優良傳統,為祖國人民把好礦產儲量關
胡 魁
自然資源部直屬機關黨委部署“講述部史部風、牢記初心使命”主題黨日活動,以傳承本單位優良傳統,激發廣大黨員和群眾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的熱情動力,促進隊伍融合,打造政治文化品牌。筆者作為長期從事儲委工作的老黨員,有義務講好儲委故事。
一、儲委職責
儲委原為全國和各省級礦產儲量委員會的簡稱,是國家審批礦產儲量的機構,其主要職責通俗的說法就是“審報告、編規范”,1998年機構改革以后,其職責先后并入國土資源部、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部履行兩統一職責,在礦產資源方面,繼續履行儲委職責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礦產資源是大自然賜予的客觀存在,只有經過地質勘探(本文勘探包括現在術語勘查,下同)探明礦產儲量才是現實的有用資源。換言之,礦產儲量是礦產資源中經過地質勘探探明的部分,包括其數量、質量、結構、及空間分布的戶籍。礦產地質勘探是費時費力費錢的高科技工作,比地面資源的調查評價復雜的多,其成果可靠性的認定也比較復雜,需要儲委進行專業判斷。所以儲委職責是與礦產地質勘探密切相關的,儲委審報告審的是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編規范編得是礦產地質勘探規范。沒有礦產地質勘探就無須儲委職責,沒有儲委職責礦產地質勘探可靠性就沒有保障。打個比方,假如礦產地質勘探相當中學教學,儲委職責就相當高考閱卷考官。
二、儲委簡史
全國儲委從1953年10月8日黨中央批準成立到1998年3月10日并入國土資源部,歷時45年,2003年11月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組織編寫了《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45年》一書,記載了儲委歷史。歸集其主要特點就是:黨中央批準建立,數十年來受到三次沖擊、兩度振興,當前還處在適應新形勢的改革進程中。
儲委組建的時代背景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急需礦產儲量支撐,毛主席警示:“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為了適應礦產地質勘探工作和礦山建設蓬勃發展的需求。黨中央決定“在國家計劃委員會的領導下成立全國礦產埋藏量鑒定委員會,以便由這個委員會審查和批準各種礦物原料的儲量,掌握全國礦產資源的平衡工作?!?。由黨中央決定成立可見其關鍵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從批文可見儲委的核心職能是礦產儲量審批,礦產儲量的概念就是各種礦物原料的埋藏量,審批的作用就是埋藏量檢定、掌握全國礦產資源的平衡工作。儲委組建之后審批了一批重要礦產基地的勘探報告,支撐了一批重要礦山建成,沖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孤立和封鎖,為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1958-1960年的“大躍進”,受高指標、浮夸風的影響,儲委工作受到第一次沖擊。規范被批為洋框框,嚴格審批認為是管卡壓,勘探工作質量降低,提交的勘查報告問題很多,儲量不落實,資料不可靠,提交設計開采的礦區,有的部分礦井報廢,有的不能投產,給礦山建設造成了嚴重的困難和損失,國家經濟建設失去可靠礦產儲量支撐。
為糾正“大躍進”期間提交的礦產儲量浮夸不實的偏差,根據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1組織了全面的復審核實,抽調了1080名有經驗的技術干部,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復審地質報告7500份。經復審核實后,C1級以上儲量減少50%-70%,提供設計的勘探報告合格率僅為23%;其余均降為初勘和普查報告,儲量全部注銷的報廢率達16%。在復審核實的基礎上,進行了三年“補課”,僅1962年“補課”工作量達20余萬米,占當年鉆探工作量的30%。通過復核補課,重新核實了我國礦產儲量家底,理清了地質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改進地質勘探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汲取深刻教訓之后,重視地質勘探質量蔚然成風,工業學大慶,地質勘探學大降坪,大興三老四嚴作風,礦產地質勘探和儲委工作煥發生機,實現第一次振興。
文革十年動亂期間,各級儲委機構被沖垮,儲量審批成為各行其是的無政府狀態,規范規程被當作蘇聯修正主義的翻版批判,造成無章可循的混亂局面。礦產儲量和地質勘探報告質量下滑,這是儲委歷史上受到的第二次沖擊。據1982年對107份詳細勘探(精查)報告的復查,近半數的報告質量達不到規范要求。由于儲量不實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許多損失。如由于儲量不可靠,川氣出川投資三億多元的工程被迫下馬。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各個方面要求恢復全國儲委的呼聲日益高漲。國務院于1983年10月21日以國發[1983]165號文發出《國務院關于恢復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為了提高地質勘探工作質量,加強礦產儲量的管理,搞好礦山地質勘探報告的統一審批工作,使國家礦山建設有可靠的地質資料作依據,并制定統一的礦產地質勘探規范、規定、要求等,國務院決定恢復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地質礦產部,事業編制定為三十人”。1987年8月7日,國務院決定組建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司局級)作為礦產儲量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事業編制60人。1988年2月,國務院決定將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由事業編制升格為行政編制,作為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是國務院負責礦產儲量管理的國家局,是全國儲委的實體辦事機構。儲委工作實現第二次振興,從1983年10月21日到1996年3月22日十三年半是儲委工作的鼎盛時期。
1986年3月19日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務院礦產儲量審批機構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礦產儲量審批機構負責審查批準供礦山建設設計使用的勘探報告,并在規定的期限內批復報送單位??碧綀蟾嫖唇泴徟?,不得作為礦山建設設計的依據”。確立了儲委的法律地位,1996年8月29日公布經修正的《礦產資源法》,該條內容作為第十三條原文保留。
1996年3月22日,國務院決定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明確規定是國務院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為國務院重大決策起參謀作用,職責大幅度擴大,10條職責中只有第8條是原儲委職責。實質上是以全國儲委的牌子換取地礦部職能的推進,直至國土資源部成立。
三、儲委改革
第三次沖擊和儲委改革探索。張文駒副主任所說的第三次沖擊是市場經濟的沖擊,經濟體制轉換帶來的沖擊會比前兩次沖擊更猛烈更持久,需要我們通過自身改革去適應新體制。因此我們在儲委發展的鼎盛時期就積極開展了改革探索。
進行理論探索,逐步形成“一二三五”改革總體構想,1995年經全國儲委第十一次全委會審議,確立為九十年代礦產儲量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耙欢濉备母锟傮w構想即建立一個體制——有中國特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儲量管理新體制;實現兩個轉變——由技術監督職能向以技術監督為基礎、以經濟監督為目標轉變,從重視儲量依據向資源保護與儲量依據并重轉變;掌握三個維護原則——維護儲量探明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要維護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權益;完成五項任務——涉及資產化管理、資源保護、管理模式、法規體系、科技進步等。三個維護是構想的核心。把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置于首要地位,儲量探明者、消費者分別指探礦權人和采礦權人,分別加以維護揭示了探礦權與采礦權的本質區別,應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這一理論建樹對現在的礦政管理改革仍有借鑒意義。
維護礦產儲量全國統一審批制度,制止煤炭分散審批。調整規范要求,改革儲量審批標準,在已經形成的中國特色規范規定基礎上適當放權給市場。
借鑒國外經驗,完善我國礦產儲量管理體制。促進固體礦產勘探規范與國際接軌,引進《聯合國國際儲量/資源分類框架》,贊揚其框架性原則,提出改革我國的儲量分類系統三項原則,第一既要向國際分類靠攏以便于交流對比,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適合本國國情,適應新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第二既要解決國際對比問題,又要解決歷史對比問題.第三尊重歷史,照顧現狀,可改可不改的不輕易改。
積極推進地質統計學應用和礦產儲量國有資產化管理。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聯合制定礦床工業指標管理暫行辦法。礦床工業指標管理是我國礦產地質勘探和儲量管理具有特色的重要環節,不可動搖。
四、儲委精神
儲委工作的實質是對礦產地質勘探成果的驗收,對礦產儲量的審計、公證、仲裁、監督,對礦產地質工作質量的把控引導。所以中國儲委的文化風貌離不開地礦文化,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諸如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革命傳統文化,都是儲委精神的文化根基?;仡檭ξ臍v史貢獻和精神風貌,歸納為守崗敬業、嚴謹負責、無私奉獻三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守崗敬業:牢記黨和人民重托,堅韌不拔地堅守崗位宗旨。
從1953年黨中央建立儲委的初衷,到1983年國務院恢復全國儲委的目的,都是讓我們把關的,地質勘探工作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不準過,礦產儲量地質依據不可靠不準過,只有這樣國家儲量庫才能真實可靠干凈,全體人民的利益才有保障。這是黨和人民的重托,我們必須嚴守這個崗位,鐵面無私??墒菤v來的各種關口都是首當其沖的攻擊目標。企圖蒙混過關的、別有用心的、分不清是非的會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手段,詆毀削弱儲委的把關作用,個案的伎倆需要抵制,整體性的沖擊需要撥亂反正,兩次沖擊我們都通過內向驅動型改革糾正過來,把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第三次沖擊也會把我們把關的水平提上新高度。堅守崗位宗旨可能被誤解、可能被責難,那是對黨性、對共和國公民愛國心的考驗。真理有時候會遲到,永遠不會缺席。
(二)嚴謹負責: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
儲委工作評審報告的架勢像一個技術法庭,提交報告的及其上級是辯方,用戶及其設計院是控方,聘請的評審專家相當合議庭,儲委項目負責人充當法官,在控辯討論的基礎上起草決議書或評審意見書,按重要性上報不同層級批準。儲委負主要責任,項目負責人比法官辛苦,事先事后對報告內容要全面掌握。評審標準不能靠個人喜好,以規范為準繩,又不能死扣規范,要聯系實際靈活運用。規范不能一成不變,要與時俱進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所有操作都不能偏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審批任務主要由省級完成,全國儲委審查少量重要報告,意在示范與解難,兩級儲委評審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我曾經寫過一篇“一次特別慎重的儲量審批紀實”,如實記錄了1992年全國儲委審批陜甘寧中部氣田的儲量報告的過程。陜甘寧中部氣田是長慶石油局在黃土高原多年奮戰才探明的新型大氣田,氣田面積之大、埋藏之深、氣層之薄、豐度之低、鉆網之稀與別處的氣田大相徑庭,地面的黃土溝壑地形、地下的沖蝕溝槽又增加了勘探難度和氣層的不均一性,好像一片只能廣種薄收的田地,總讓人對它的收成沒有把握。后邊建設的步法又逼得很緊,國家計委已經計劃建設輸氣管道,而且是向千公里之外的首都北京供氣,首期投資20億元,下游涉及200億元,就等著儲委的審批結論來定案了。2月份問題上報給全國儲委主任朱訓,全國儲委召開了兩天專家論證會。最后議決請長慶局把沒有來得及做的工作做完,全國儲委到現場審查。朱主任指出氣田建設要上中下游一起考慮,勘探工作稍有含糊,下游的決策容易長期議而不決。我們一定要使國家建設落實在可靠的基礎上,儲委的工作就是把關,向人民負責。
長慶局經過半年補充工作,8月15日至22日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與油氣專業委員會組織現場儲量審查會,出席國家級評審專家23名,9月2日全國儲委簽發了陜甘寧中部氣田儲量決議書,一座天然氣新基地的建設開始大規模的展開,經過實踐檢驗,氣田儲量可靠?,F在長慶石油局已經發展成我國最大的油氣探采隊伍,陜甘寧地區是向北京穩定供氣的主要氣源。
我在文章末尾感慨:當人們享用到天然氣這種潔凈能源的時候,當使用天然氣為改善首都環境、為成功申辦奧運加分的時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儲委起過什么作用,而儲委人始終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任勞任怨、默默奉獻著。不禁使人想起毛澤東主席的著名詩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三)無私奉獻:艱苦樸素默默奉獻的犧牲精神。
儲委工作是艱辛的腦力勞動,多少同志都在默默無聞嘔心瀝血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山東省儲委辦公室總工程師胡炳琪,從事礦產儲量評審工作十四年,扎實肯干認真負責。1989年到招遠主持審查山東六隊提交的一份金礦儲量報告,過于勞累突發腦溢血,倒在評審會上再也沒有起來。以59歲的生命永遠留在濟南四里山烈士陵園,守護著祖國的熱土和他熱愛的儲委事業。
五、儲委使命
從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國土資源部時期,儲委職能到哪里去了?領導在部,具體業務在儲量司和儲量評審中心。第三次沖擊還沒有過去,就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儲量管理體制機制還沒有確立。面對復雜的形勢,同志們發揚儲委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創新,取得顯著成績,在新中國富起來的階段跟上了時代步伐。
現在進入新時代,中國要強起來的階段,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全球經濟正面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所謂儲委使命就是礦產儲量管理如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適應新形勢,確立新體制新機制?!懊恳淮硕家吆米约旱拈L征路”“觀大勢 謀大事 懂全局 管本行”,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礦產儲量管理怎么辦?有以下幾個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一)堅持礦產儲量國家評審鑒定的職能定位。
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之一,礦產儲量是經過地質勘探探明的礦產資源,是礦產資源管理的核心對象,中央文件明確稱為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礦產地質勘探主要實行市場化運作,其最終成果報告的礦產儲量,必須經過國家監測、鑒定,予以確認,才能為后續的確權登記、有償使用和合理開發利用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礦產儲量評審正是國家監測鑒定、政府確認制度,必須在堅守這個性質定位的前提下謀劃改革。
對這個職能定位的猶疑來之兩方面的模糊認識。一是分不清運動員與裁判員的角色定位,當運動場上地質勘探搞活之后,儲量評審的裁判員必須強化,這完全符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理。二是西方評估制度的干擾,西方評估制充分信賴勝任人的自我判斷,我國的評審制是放開市場加強監督,顯然評審制比評估制更適合中國國情比西方優越。當土地管理強化監督設立大區督查機構的時候,業內有人主張儲量評審市場化弱化礦產儲量監督,令人費解。學習西方必須仔細鑒別,不可東施效顰。
(二)堅持內向驅動型改革路線。
儲量評審是礦產地質勘探的裁判員、主考官,儲量規范相當競技規則、復習大綱,礦產儲量管理制度與礦產地質勘探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導向性的牽制作用,所以儲量評審制度、規范體系的改革不能不顧及我國礦產地質勘探的特色。中國特色的礦產地質勘查機制、規范標準、評審制度是優越的,符合中華民族文化特征,我們應當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礦產地質勘探和儲量管理領域也要講政治,學習貫徹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守正創新,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把握好。
所謂內向驅動型改革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找出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在繼承基礎上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創新。對于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經驗做法要認真分析鑒別,哪些是不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即不利于解放礦產勘查生產力的),哪些是社會主義的,哪些是中國特色的,有的廢止、有的堅持、有的加強。外向型驅動型改革是以西方發達國家做法為模板,簡單移植盲目接軌,往往脫離實際而通行困難,同時貽誤了內向發現問題深化改革的時機,在已有六十多年深厚積淀的礦產地質勘探和儲量管理領域是不適合的。
(三)改革評審方式,建實建強評審機構。
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儲量評審面臨更加復雜的情況,礦產地質勘探主體良莠不齊,勘探目的多種多樣,利益訴求與國家利益不一致的情形增多,還有惡意提交者,但評審的細致程度是滑坡了。雖然礦產地質勘探在國內不再是黃金時期,但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西部發展脫貧仍然需要礦產儲量,開辟國外市場一帶一路,礦產地質勘探仍然是先行者。不論國內需求還是走向國際,儲量評審機構都需要加強?,F在的評審運行機制層次太多,不符合扁平化管理原則。建議明確全國和省級礦產儲量評審中心為礦產資源法十三條所指的法定評審機構,事業編制,建實建強,親力親為,并逐步向市縣延伸。未來的國際秩序必然有中國的一席之地,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向發展中國家推廣先進經驗前途廣闊。
(四)多方協力,強化誠信體系建設。
礦產地質勘探質量不高,儲量數據不實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某些專家宣揚外國勝任人可以對原始資料真實性完全負責的不實之詞,加大了對評審機構的壓力。我們對儲量評審責任的三級劃分,原始資料真實性由報告提交者負責,評審機構對報告合理性負責,并不是對原始資料真實性不聞不問,各地創新的一些管理措施切實發現制止了一些數據造假、質量不可靠的問題,假如沒有評審機構把關、礦業權市場會更加混亂。但扭轉礦業權市場上有失誠信的問題不是評審機構一家能夠解決的,必須聯合業內業外多方協力,提高地勘單位內部質量管理水平,糾正有章不依現象,嚴打違法詐騙行為,加強誠信體系建設,重豎中國礦產儲量數據正確可靠形象。
由于地質勘探工作只能采用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的方法求取礦產儲量,很難計算其誤差、偏差,因此不宜用準確性、精確性衡量,只能衡量礦產儲量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正確性包括地質勘探方法的恰當和儲量計算方法的合理,憑經驗判斷。而可靠性就是衡量各勘探階段取得的儲量是否能滿足這個階段的功能用途。
(五)重視科普,擴大社會認同。
為什么國外一些普通的做法和理念傳播的這么廣泛,我們的勘探特色和儲量管理優勢不被理解認同?原因在于我們不重視科普,習慣在狹隘的專業圈子里推敲晦澀的辭藻,大量寶貴的經驗埋沒在資料館,不在多媒體網上傳播。如今人類的活動越來越廣闊,自然資源部的管理范圍多種多樣,不能通俗表達的意見難以得到理解重視。我們要把規范術語的通俗化和科學普及當做大事來抓。